点赞中国丨全链条“团结起来”,共同守护食品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3:09
水稻机械收割示范在吉林省举行。 (新华社摄) □唐·本田 我们庆祝第45个世界粮食日,金秋飘香。当我们看着手中的碗时,看到的不仅仅是晶莹剔透的粮食,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宏伟命题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: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永恒的任务,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个束缚”。在“十五五”新阶段的重要关头,保好中国饭碗,不仅关系14亿人民的生活,也关系国家发展振兴事业。 整个链条共同努力,确保食品和人员安全。 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预计2024年首次达到1.4万亿斤新水平。人均摄入量远远高于国际安全线。但受多种因素影响,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密平衡状态。这种平衡非常脆弱,任何一个错误的环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绳索决不能松动。食品安全是从田间到餐桌整个链条的协作努力。全链条思维需要打破部门围墙,建立从生产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到消费的无缝连接机制。如果一切联系能够“汇聚在一起”,形成合力,伟大民族的根基就会坚如磐石,人民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景就能成为现实。 技术的进步将加速智慧农业的发展。如今,耕地资源日益紧缺,依靠科技吃饭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成为必然的选择。全国耕种收割整体机械化率不断提高,不仅是数字上的变化,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革命。技术正在改变农业的面貌,从依赖人力和畜力到广泛的机械化,从依赖天空到智能灌溉。通过卫星遥感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技术,农民可以准确判断各个地形的肥水需求,实现精准施肥和灌溉。智能烘干设备根据粮食水分含量自动调节温度,最大限度减少损失。冷链物流技术使粮食在运输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。总而言之,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进步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巨大的保障。科技创新的金钥匙将为粮食安全开启新的未来。 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,深耕“看不见的粮田”。世界粮食日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。今年的主题是“在食品上省钱是每个人的责任”。我国每年在储存、运输、加工等过程中损失谷物约700亿公斤。这个数字令人震惊。近年来,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,日本在粮食流通领域减少损失取得了显著成效。粮食加工损失率降低到0.8%,粮食运输损失率降低到0.8%。所谓“减粮增粮”,相当于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,实现了粮食产量的高效增产。这是一种无形的增产途径,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。在技​​术方面推广低温储粮、气调储粮等绿色保鲜技术,研发新型保粮装备,减少粮食损失。在组织层面,建立粮食产后服务体系,建立覆盖全链条的损失调查评估机制。新版《餐饮行业经营管理和促进办法》规定,餐饮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任何方式诱导、欺骗消费者过量点餐,这是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。为了节约粮食、减少粮食损失,我们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节约意识。我们要破除“面子”的不良消费习惯,让“光盘行动”成为日常习惯,用小联系凝聚强大力量,节约粮食、减少损失。 世界粮食日主题激励我们“齐心协力推广多元美食,携手共创美好未来”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保护大国的粮仓不仅是对当今人民生活的责任,也是对子孙后代的承诺。我会做到的。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来之不易的粮食安全,从我们自己做起,从每一顿饭做起,让中国的盘子永远稳定、安全。
服务热线
400-123-4567